新闻资讯

前沿技术如何实现“沿途下蛋”?(知识产权报)

  • 发布时间: 2025-10-22

——安徽以制度创新打通专利转化堵点

图为紧凑型核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杜瓦底座吊装现场 采访对象 供图

图为清华大学研发团队通过科大硅谷孵化企业猛狮航空生产的智能飞行摩托 采访对象 供图

“祖冲之三号”实现超导量子计算最强优越性,核聚变能源商业化进程走在世界前列,“天都”双星实现绕月编队飞行……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3年走在全国第一方阵,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这些创新成果如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前沿技术“沿途下蛋”、就地转化是当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思路,近年来多项实践逐渐成型。专利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专利转化运用的堵点如何打通?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来到安徽,从这里的专利转化故事中寻找答案。

优质专利为产业化“领航”

由于资源丰富和清洁高效,核聚变能被视为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想能源。

安徽有座“科学岛”。在合肥西郊董铺水库边的一座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的半岛上,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下称等离子体所)建成并运行的国家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正模拟着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随着全球核聚变从科学研究发展到工程应用的拐点到来,我国开始推进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应用。

2023年,安徽出台《以创新模式加速推进聚变能商业应用战略行动计划(2022—2035年)》,确立实验堆、工程堆和商业堆“三步走”发展战略。也是在这一年,由政府、研究机构、社会资本共同组建的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下称聚变新能公司)成立,系统布局实验研究、工程示范及商业化应用的全链条发展路径。2024年,等离子体所以56件专利作价29亿元入股该公司,形成“科研院所+商业公司”发展模式。

“重大科学装置科研成果的转化需要大量创新积累,专利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牵引作用。公司向等离子体所购买服务,由等离子体所委派部分研发人员和产业化人员联合开展研发,取得的专利由双方单位共有。”聚变新能公司产业发展部高级主管李阳介绍,目前聚变新能公司已经完成了紧凑型核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的整体设计,今年5月,装置进入总装环节,不断推进聚变能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进程。

在马鞍山,钢铁是支柱产业,科技创新已成为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在安徽工业大学一间培育花草的实验室里,其中的研究人员并非是从事植物研究的学者,而是来自该校冶金工程学院的教授张浩。“这株花下面的‘土’正是利用钢渣安全化处理后的‘盾粉’制造出来的。”张浩介绍,将钢渣与有机生物质、微生物菌群进行复合,可以形成不同粒径的类土壤。

得益于冶金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工业大学)的技术供给,目前钢渣已经可应用在不同的领域。化工填料、道路基材、农业基质……更多的应用场景仍在拓展。

“盾粉相关专利技术的转化落地是一场‘双向奔赴’。”张浩回忆,“2021年,桂林鸿程矿山设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桂林鸿程公司)因为在生产中遇到技术难题向我们团队寻求解决方案。交流过程中,我们不但解决了他们的问题,还发现他们的设备恰好可以满足不同粒径盾粉的加工要求,双方一拍即合,为盾粉转化落地按下了‘开启键’。”

桂林鸿程公司提供加工设备只是开始,张浩以实验室技术供给为纽带,串联起了固废回收加工生产化工盾粉的产业链条: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产线设计制造,陕西精诚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负责固废原料安全评价,江苏华安橡胶科技有限公司和马鞍山采石矶涂料有限公司等主体拓展下游低碳产品应用场景。来自五湖四海的创新主体以专利为节点,蹚出了一条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的路子。

赋权改革为发明人“松绑”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下称中国科大先研院),合肥中科创微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科创微)总经理丁党向记者展示了一项实验成果,拿着打火机,对着一张贴片燃烧,当火苗靠近贴片时,瞬间熄灭。这是利用了先进微流体技术,采用物理方法将具有灭火效果的全氟己酮包裹于微小的胶囊内,形成安全环保的新型灭火材料。

“早在2008年我们就围绕感应微胶囊灭火技术开展了基础研究,虽然形成了一批论文和专利,但囿于转化程序繁琐,相关技术长期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丁党告诉记者,得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展的“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科研人员可以自主组建团队成立公司,产生经济效益,形成高校、科研人员、转化企业三方共赢的局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这项改革试点中,创新性地提出“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即科研团队凭借全部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学校不持有转化公司的任何股份,但是通过转让协议享有知识产权的未来收益。这样的模式可以简化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时的国有资产管理程序,有效吸引社会资本、风险资本,同时规避相关风险。

中国科大先研院综合管理部杨晓龙介绍:“中国科大先研院建立起自主开展资产评估、管理、使用、处置和对外投资的机制,如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不足或短板,只要符合国家改革方向,决策程序符合法律法规规定,且未谋取私利的,对单位和个人不作负面评价、免予追责。这项改革举措有效鼓舞了科研人员投入创新创业的热情,为科技成果转化‘松绑助力’。”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率先破局的赋权改革到百余家单位跟进,安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转化效率加速提升,全省106家单位全面推广“赋权+转让+约定收益”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科大模式”。截至今年8月底,累计赋权成果868项、估值约5亿元,成立或入股企业82家,越来越多的高价值专利从“书架”跃向“货架”,为区域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制度保障为转化者“加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效初教授团队运用无创深部脑刺激技术有效解决了当前脑疾病治疗领域的难题。该项目通过赋权4件专利、2件软件著作权,整体评估价格200万元。在这一成果转化过程中,技术经理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安徽科技大市场是安徽创新馆牵头组建的市场化机构,主要任务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盛子杰是其中的一名技术经理人。他告诉记者,2022年6月,他对该项目进行了首次对接,其后针对该项目组织开展概念验证,就相关专利技术、市场前景等进行专业研判,并先后为项目对接包河、长丰等区县,协助项目团队对接投融资机构、解读相关政策、沟通赋权流程。2025年4月,基于该项目孵化成立了合肥合傲科技有限公司,创新成果逐步落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2022年,“技术经理人”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技术经理人这一“新职业”受到业内普遍关注。

“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组织化管理是基础、制度化保障是关键。我们发起成立了安徽省技术经理人协会,2024年,协会正式发布《安徽技术经理人佣金收取指导意见》,推进安徽省技术经理行业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让技术经理人服务实现‘有价可循’。同时,我们成功揭榜新一轮国家全面创新改革任务‘科研机构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将技术经纪专业纳入职称评定范畴。”安徽科技大市场司董事长王倩介绍,公司创新探索了“城市合伙人”模式,推动科技要素资源向县域流动,实现了需求在一线挖掘、对接在一线完成、成果在一线转化,更好地畅通了科技要素资源向基层流动的渠道,将“创新种子”深深植入“产业土壤”。

以往,很多技术经理人获取技术推介收益的方式较多为一次性薪酬奖励,这导致技术经理人与转化项目合作黏性不足。合肥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的中科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下称合肥创新院)于2021年12月率先探索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技术经理人股权激励管理模式,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发明人、技术经理人三方共同持股、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合肥创新院进一步明确了股权利益分享机制:将职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转化时,20%的股权由合肥创新院保留、70%奖励给科研团队、10%奖励给技术经理人组成的合伙企业,形成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发明人、技术经理人2:7:1的股权分配模式。

“我们探索的新型研发机构技术经理人股权激励模式,通过股权分配,确保技术经理人在成果转化中共享收益,吸引他们发展成为科创企业的合伙人,全过程参与企业创立、运营和成长。”合肥创新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安徽省知识产权交易所设立运行、科大硅谷为创业者营造良好成果落地环境……当下,更多专利转化故事在这里书写,也将不断续写。

记者手记

在安徽打破科研成果和产业需求“信息茧房”、跨越成果转化“死亡之谷”的过程中,人的作用不容忽视。充分调动专利转化链条中各类人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对转化形成促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记者在采访调研中发现,安徽的制度创新主要聚焦在三类人身上:创新者、转化者、实施者。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让创新者敢于拿出自己的专利参与转化;围绕技术经理人开展的管理模式、制度机制创新保障了转化者参与转化流程的实际收益,形成正向激励;而以核心技术为主要节点的产业布局、以专利为导向的各类支持政策等则让实施者看到了创新的价值,激发转化的动力。三者同向发力、合力攻坚,专利转化运用的势能才能愈发强劲。

在安徽,我们看到了从聚变新能公司研发人员推动核聚变能从科学研究向工程应用转变、安徽工业大学张浩教授团队尝试将钢渣变“沃土”,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探索职务成果“赋权改革”新路径,以制度突破带动全省科研单位掀起“转化热”,再到安徽创新馆编制技术经理人服务网络、合肥创新院探索技术经理人权益保障路径,每一处场景背后都有着一批人的智慧、一批人的努力、一批人的坚守,都在诠释“让专利活起来”的安徽实践。

制度愈加健全,干劲愈发高涨。我们十分期待看到越来越多的“创新种子”在产业土壤中开花结果。安徽的实践让我们坚信:当创新者敢实践、转化者有保障、实施者有动力,专利转化运用的浪潮必将在江淮大地上持续激荡,奏响更加磅礴的产业发展乐章。(记者 吴珂 赵振廷)

 

 

 

来源:知识产权局

本网站所转载的部分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其版权均归原著作权人或原发布机构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侵权联系删。

 

 

苏州优知汇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国内外专利代理著作权申请高企培育等知识产权代理业务.是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的专利代理机构,拥有众多一流的专利商标代理人和知识产权律师,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

苏州优知汇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多年来专注于为企业提供专业优质的咨询指导和代理申报服务>>>>立即咨询

 

苏州优知汇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科技企业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咨询服务

咨询热线:13913560184(周经理)

公司地址:苏州市竹园路209号中国苏州创业园

 

图片1

 

扫码加微信快速咨询

本文网址: https://youzhihui365.com/news/744.html

在线客服

您好,我这边是在线客服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