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高质量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关系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关系国家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标注奋进目标: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十四五”以来,我国不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水平,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衔接机制,有效实施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持续攀升,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作用更加凸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有力支撑。
用“良法善治”激励创新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今年2月,“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4年度十大案件”揭晓,由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吉利控股集团)主张的“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秘密侵权纠纷案入选。该案历时6年终审落槌,最高人民法院在整体判断侵害技术秘密行为的基础上,依法适用2倍惩罚性赔偿判赔6.4亿余元,创国内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判赔数额历史新高。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该案裁判通过公正司法,展示了中国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鲜明态度和决心,能够极大地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有利于强化企业和员工尊重知识、公平竞争的法治意识。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确立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大法律原则,规定“故意侵害他人知识产权,情节严重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为严格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站在加快推动知识产权工作实现“两个转变”的新的历史方位,“十四五”以来,我国进一步立足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高水平扩大开放、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自身现实需要,着力解决知识产权法治体系原有的难题痛点,为知识产权治理提供了一批新的制度保障和行为规范。
一方面,我国持续加强知识产权基础性法律的研究支撑。统筹推进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垄断法、科技进步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推进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法规的修订,完善与国防建设相衔接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加强地理标志、商业秘密等领域立法,制定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跨境电商等新技术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的制定。
另一方面,我国以保护机制改革不断提升知识产权治理效能。全面落实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善损害赔偿的举证责任规则。研究建立符合知识产权审判规律的特别程序法律制度,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标准协调、机制衔接。引入专利权期限补偿制度和药品专利纠纷早期解决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创新主体合法权益的保护。大力推动知识产权实施和转化。
整体来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既注重以法律制度的刚性守护合法权益,也强调以保护机制的弹性释放创新活力,不断发掘知识产权法治建设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最大能量。
循“严大快同”护航创新
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促进全面创新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社会治理等多种手段,从审查授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公民诚信等环节完善保护体系,加强协同配合,构建大保护工作格局。
“十四五”以来,我国统筹推进建立“横向联通、纵向联动”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构建“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的工作格局,全面提升保护能力,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2024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中央宣传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8个部门,联合印发了《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从知识产权保护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出发,以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司法保护、协同保护为主线,系统解决了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谁来建”和“怎么建”的问题。
由点及面,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全面铺开。截至今年3月底,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地方共同布局建设了125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分布在全国29个省(区、市),覆盖18个万亿级产业集聚区和173个千亿级产业集聚区。这些机构的建设运行实现与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布局相结合、与地方保护体系建设相结合、与知识产权审查工作相结合;同时实现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对接,与知识产权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对接。多数中心还与法院建立了诉调对接机制,33家中心引入检察机关、公安、海关等相关部门入驻办公,成为构建“大保护”工作格局的重要载体。
地方层面,自2023年4月起,25个重点城市(地区)获批建设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建设任务目前已取得一系列实质性进展,示范效应逐渐显现。例如,上海浦东新区建立起履行调解协议后行政处罚适当减免的侵权纠纷调解优先推荐机制;南京、苏州、长沙、宁波等地建立快速确权和行政裁决联合审理机制;北京市海淀区、广州、成都等14地成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盟或维权互助基金。各个地方坚持多维探索、多措并举,推动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出实招、见实效。这25个重点城市(地区)的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平均得分为83.74分,高于全国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1.38分。
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各部门、各单位、各地方,持续深入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机制、优化布局、整合资源,高质量推进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工作,有力服务促进创新发展。
以“一视同仁”促进创新
“十四五”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很多突破性进展。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的排名提升至第十一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首位。今年初引发广泛关注的宇树科技、深度求索(DeepSeek),虽然都是一些初创型科技企业,研发出来的产品却闪耀全球。这都是持续深入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实现厚积薄发的结果。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全球范围内的知识产权相关问题日益复杂。如何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有机”赋能创新技术和创新型企业竞争力提升,在服务“走出去”和“引进来”中支撑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是一个需要持久钻研的课题。
加强涉外知识产权保护,是解决当前我国企业出海突出问题、更大力度吸引外资的重点工作。
在服务“走出去”方面,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持续推进完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工作体系,已在全国范围内指导建立起71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地方分中心,面向通信、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和卫星互联网等4个领域设立了产业分中心,在德国、新加坡、俄罗斯、菲律宾、南非等5地设立了海外分中心。2024年累计为企业提供应对指导886次,帮助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41.5亿元。
国家知识产权局同时持续整合多方优势力量,加快建立完善国家层面的涉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机制,从增强我国知识产权法制体系的域外使用,提升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完善人才、资金等全方位保障工作着手,进一步推进构建高效的国际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和应急机制,切实维护我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合法权益和国家安全利益。
在促进“引进来”方面,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坚决打击专利恶意无效和商标恶意注册、“撤三”等行为,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侵权案件依法加快办理,相继妥善处理涉及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泰国、丹麦等国家相关企业的多起知识产权纠纷。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召开的多场外资企业知识产权座谈会上,众多外企代表纷纷表示,中国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促进了企业的创新发展,坚定了他们在华加大投资的信心。
知识产权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中国正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不断推动完善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和标准体系,坚持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同等保护,通过多双边对话磋商等,促进国际性的制度型开放,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记者 李杨芳)
苏州优知汇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4月,目前拥有2家全资子公司,1家专利事务所,是一家致力于企业科技项目申报、知识产权培训、管理、咨询、知识产权法律咨询等服务的综合型服务公司。公司目前拥有2支专业的服务团队:项目服务团队和知识产权服务团队,擅长计算机、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专业咨询服务,并与国内数十家高校保持着良好的人才、技术转移、科技服务等合作。
苏州优知汇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科技企业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咨询服务
咨询热线:13913560184(周经理)
公司地址:苏州市竹园路209号中国苏州创业园
扫码加微信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