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知识产权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而知识产权创造是知识产权全链条的源头,是创新发展的起点。当前我国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工作正在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更需要以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支撑高质量发展。如何引好这一汪源头活水,是“十四五”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方面。
服务提高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强化知识产权申请注册质量监管……“十四五”以来,在多维举措的推动下,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质量稳步提升,有力支撑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上升至第十一位,是10年来世界上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位居世界第一。
指标引领 创新加速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设定“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并提出到“十四五”末达到12件的目标。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从诞生伊始,就带着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的基因,体现了用质量和价值导向的知识产权统计指标体系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十三五”末,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仅为6.3件,“十四五”目标要翻将近一番,体现了以高质量发展带动知识产权创造提速的信心。
提前完成目标!统计数据显示,到2024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9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目标。到2024年底,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14件。
全社会创新产出快速增长,高价值发明专利产出加速的态势在更多数据中得到体现——截至2024年底,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增长16.3%,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其中,国内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7.8万件,同比增长18.8%。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134.9万件,同比增长15.7%。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截至2024年底,我国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到49.7万家,较上年同期增加6.9万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350.6万件,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73.7%。
在国内澎湃创新的带动下,知识产权海外申请也呈现出更加活跃的态势,为竞逐全球市场做足准备。2024年,我国申请人提交的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海牙体系外观设计申请、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均稳居世界前列。其中,我国申请人提交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较上年稳中有升,海牙体系外观设计申请、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量同比实现两位数的增长。我国高价值发明专利中有13万件同时在海外获得授权,较“十三五”末增长近一倍,涉及1.6万家创新主体,较“十三五”末增长6700余家,国内更多创新主体更加注重借助知识产权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支撑创新 抢占高点
2025年春节期间,DeepSeek和宇树机器人创新“出圈”,火遍海内外。这只是中国创新的“冰山一角”。“十四五”以来,在科技创新领域,“祝融”探火、“羲和”逐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在新产业新业态方面,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给中国制造增添了新亮色,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新成果。这些都离不开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的支撑。
将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知识产权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各相关单位加强事关国家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和保护,加强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国家战略的协同,实施专利导航,围绕多个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为高价值专利布局提供支撑,加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基础软件、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探测等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
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袭来,数字经济是风口浪尖。高质量的知识产权创造为抢占数字经济的技术高地提供有力支撑。统计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40.6万件,占同期全社会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四成半,近五年年均增速达到21.0%;共有15.5万家国内企业拥有数字经济相关发明专利,较2022年增加3.1万家。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创新活力更加强劲。截至2023年底,我国人工智能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37.8万件,同比增速超40%,是全球平均增速的1.4倍。
同时,国家知识产权局积极探索构建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助力数字经济做优做大做强。提出构建数据知识产权制度的“四个充分”基本原则,组织围绕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对象、保护主体、登记方式、权益内容、保护方式、运用模式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全国17个省市开展数据知识产权试点;起草数据知识产权政策性文件,制定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管理规范,设计全国统一的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加快建立全国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平台,开发相关的信息化系统,为在国家层面开展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做好必要准备——在数据知识产权制度方面的探索给数据确权带来方向,为数据的高效流转、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支撑。
提质增效 严格审查
审查工作是知识产权获权的基础和保护的源头。提高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从源头上保护知识产权,对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不断压减专利商标审查周期,提高审查质量效率,审查模式不断创新,审查标准动态完善,知识产权申请更加便利,更好为全面创新赋能增效。
提高审查质量是保障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的基石。在专利审查方面,国家知识产权局切实把审查质量作为生命线,建立并不断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业务指导体系,加强和业务培训体系的联动,不断加强覆盖全审查流程、各业务类型的内外监督评价机制,提升授权确权质量。在商标审查方面,在推动商标审查提质增效、系统治理商标恶意注册行为上持续发力,同时通过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体系的推广运用、基于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打造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优化受理窗口布局功能等举措增强商标审查服务供给,持续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到2024年底,我国发明专利审查结案准确率提升至95.2%;商标各项业务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
科学合理的审查周期是创新主体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的时间保障。“十四五”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加大改革力度、创新改革举措,推动审查质量和效率持续提升,得到了创新主体的充分肯定。建立以国家需求和用户满意为导向的专利审查管理机制,优化审查资源配置,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严厉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通过科学制定年度商标审查任务分配方案,精细化管理审查时限,建立全流程质量监管机制——如今,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由2012年的22.6个月压减至15.5个月,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从10个月压减至4个月,均达到相同审查制度下国际先进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不断探索以新技术赋能审查工作。“中国专利智能审查和检索系统”将机器翻译、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专利审查流程的各个环节,实现语义检索、图形检索、形式审核等一系列智能化功能,显著提高了专利审查的质量和效率。202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紧跟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前沿,积极探索多模态大模型技术在专利审查工作中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中国专利智能审查和检索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不仅如此,在国际上,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成为全球首家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合作实现机器自动传输PCT国际专利、海牙体系外观设计全部文件的知识产权局,也是全球首家实现全流程代码化审查的知识产权局。
在创新的舞台上,我国展示出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进步,印证了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当下,从企业到产业,再到全社会,无不保持着强劲的创新活力,有效支撑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韧动力。(记者 杨柳)
苏州优知汇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4月,目前拥有2家全资子公司,1家专利事务所,是一家致力于企业科技项目申报、知识产权培训、管理、咨询、知识产权法律咨询等服务的综合型服务公司。公司目前拥有2支专业的服务团队:项目服务团队和知识产权服务团队,擅长计算机、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专业咨询服务,并与国内数十家高校保持着良好的人才、技术转移、科技服务等合作。
苏州优知汇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科技企业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咨询服务
咨询热线:13913560184(周经理)
公司地址:苏州市竹园路209号中国苏州创业园
扫码加微信快速咨询